【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出自哪里】“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”这句话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、勇往直前。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,还富有文学美感,因此在许多场合被引用和传播。
下面我们将从出处、含义、用法及常见语境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一、
“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”最早出自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中的句子:“岂曰无衣?与子同袍。王于兴师,修我戈矛。与子同仇!岂曰无衣?与子同泽。王于兴师,修我矛戟。与子偕作!岂曰无衣?与子同裳。王于兴师,修我甲兵。与子偕行!”虽然原句中没有“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”,但这句话是后人根据《诗经》精神提炼出的现代表达,意指道路虽曲折漫长,但只要坚持前行,终会到达目的地。
此句后来被广泛用于激励人心,尤其是在面对挑战、追求目标时,强调行动的重要性。
二、信息汇总表
项目 | 内容说明 |
出处 | 非直接出自《诗经》,而是根据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的精神提炼而成。 |
原文来源 | 《诗经·秦风·无衣》(原文未包含该句) |
含义 | 道路虽有阻碍且漫长,但只要不断前行,最终会达到目标。 |
使用场景 | 鼓励坚持、奋斗、克服困难、实现梦想等。 |
现代引用 | 常见于演讲、文章、口号、标语中,用于激励他人或自我激励。 |
文化意义 | 融合了古代文学精神与现代励志思想,体现中华民族不畏艰难、勇于前行的传统。 |
三、结语
“道阻且长,行则将至”虽然不是古籍中的原文,但它承载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坚韧不拔的精神内核。无论是在个人成长还是集体奋斗中,这句话都能给予我们力量和方向。正如古人所言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”唯有不断前行,方能抵达理想的彼岸。